奈何《牡丹亭》
周兆呈
《青春版牡丹亭》上本首演之前,官员依次上台致词,隆重其事、神采飞扬。台下的观众是很有些错愕的,因为很少在滨海艺术中心的演出里看到这样的场景。门票已经印上了“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十五周年”的字样,但这显然还不足以表达出场面的意义。
《牡丹亭》首演,是让官员亲临现场发表中国特色的“热情洋溢”的讲话,来表达对剧目的重视和庆典的意义,还是把外来因素对艺术的干扰降到最低,让观众全心全意地欣赏剧目,更能表达出对艺术演出的尊重,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出庆典的价值?很多观众是自费高价入场,他们一定是更希望后者的,也不是很习惯中国官场的这种惯性思维。
观众礼貌地鼓掌,期待演出的开始。《牡丹亭》是令人沉醉的,古色古香、水墨淡雅,一唱三叹、丝竹婉转,它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,足以将苏州古城的深厚底蕴,展示在新加坡观众面前。唱词本身的缠绵动情、绮丽古雅,更凝结中国古典戏剧的精髓。
即便只看演员的服装,那些浓艳绽放、典雅万千的牡丹、杜鹃、梅花,或是栩栩如生的蝴蝶,一针一线地绘制在细软柔白的丝服上,彰显苏州刺绣的巧夺天工。这些元素都在自然而然之间,将观众带入苏州的文化氛围之中。
这是昆曲《青春版牡丹亭》第一次走进新加坡,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演出全本。苏州工业园区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,从官方层面讲,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之间的重要活动。苏州方面煞费苦心把《牡丹亭》带到新加坡,以呈献文化经典的方式,让新加坡观众感受苏州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统,钟爱艺术的观众也会感谢主办机构和剧团的辛劳和付出。
然而,将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,和周年献礼紧密联系在一起,是很考主办者的眼光和功夫的。其中的细节处理、行政手法,外界会由此观察官员是否对艺术家、对艺术作品存有真正的尊重,或者是否真的在意观众的感受,还是只把它当做繁华热闹的庆典场景中的点缀、追求经典艺术作品参与的表面功夫而已。
要展示苏州工业园区的十五年成果,除了硬件上的建设成就、经济数据的有力说明,其中一个重要方面,也包括如何呈现这些成果,如何用更符合国际惯例、更尊重受众的处理方式进行。其实,呈现和处理方式本身,就是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但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一层。而涉及到艺术,则更能于细微之处显示官员的心态和素养。
说到这,不禁想起白先勇五月初在报业中心礼堂讲座上的神情。他开场就说“大家都以为买不到票了,其实还有,希望大家都去抢购,还有的!”言语之间流露出焦急。台下听着,却有些悲凉之感。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。两年多前,同样的礼堂,白先勇跟听众一起憧憬着未来在“大榴梿”里欣赏《牡丹亭》的场景,他一定不会想到届时竟如此“狼狈”。
缘何如此?三月中《青春版牡丹亭》开始公开售票,几天的时间,就告“售罄”。当时身边的朋友都接到诸多反映,很多观众因为买不到票遗憾不已,四处打听是否有什么渠道还能“搞”到票。谁也没有想到,《牡丹亭》的票房到了最后几天,却和昆曲的命运一样,需要进行“大抢救”,对学生、乐龄半价优惠,为公务员、教师、文化界人士等提供30%的优惠,几乎全面大降价,更通过一些文化渠道,发动爱艺之人前去观看。5月6日,白先勇在南洋理工大学举行讲座,《牡丹亭》的主笛师伴奏、两位男女主角现场示范,所有与会者更获赠演出门票一张。
此情此景,跟一个多月前票房紧张的局面,真是天壤之别,看似达到普及的效果,实则更让人心痛。
票房前紧后松,也制造了新的不公平。最早订购的票友,多是钟爱昆曲或对白先勇慕名已久,然而最早买到的高价票,却因为票务行政的原因,座位远次于后来同样价格的票,而且还是半价。有些观众未免对这样的安排抱怨不已。
五月初开始流向市面的票,应该多是前期被特意保留的那些座位。要以好戏表达对方方面面的感谢之意,无可厚非,但在行政运作和心态上,应该按照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,而不是将戏剧完全变成酬庸。“细节决定一切”,如果票务算细节的话,怎么处理这个细节,完全是观念在主导。能让更多热爱艺术的观众在公平的情况下看到表演,才是最大的成功,也是对苏州工业园区十五年发展最有力的祝贺和最好的口碑,否则,反而让经历此事的观众产生新的看法。尤其是首演当晚,受邀席在中场休息后出现的一些空座,如此醒目而刺眼。
真是应了《牡丹亭》中的一句:良辰美景奈何天。
(作者是本报编辑组副主任兼《新汇点》主编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